全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会议召开
发布时间:2018-06-07 阅读次数:

2日,全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会议在区委党校多功能报告厅召开,动员全区上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、人才强区战略,为实现“高质发展、后发先至”提供更优的科技支持和人才保障。会议兑现我区去年出台的科技人才政策承诺,表彰了国家级众创空间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奖、港城英才、引进人才安居生活奖补等13大类19小项科技人才奖项,共发放各类奖补资金834万元,打造真金白银赣榆“创新大磁场”。区委书记孙爱华出席会议并讲话;区长唐光普主持会议;孙海、刘洪卫等区四套班子领导,各镇(园区)主要负责人,区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,南京大学、南京理工大学、南京工业大学、常州大学赣榆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,区内重点科技型企业、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以及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参加会议。
  孙爱华指出,今天,我们召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会议,主要目的是检查一下上次会议部署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,盘点一下大会之后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,办成了多少实事,并对去年我区科技创新大会上承诺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兑现。这充分体现了区委、区政府持之以恒抓科技创新的信心和决心,也充分展示了区委、区政府说话算话、一诺千金的鲜明态度。
  自去年全区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来,我区深入贯彻省、市委关于科技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,完善出台各项政策,健全工作机制,加大推进力度,科技人才政策落地见效,重点品牌活动推进有力,双创平台载体加快提升,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。
  孙爱华指出,进入新时代推进区域发展,不创新不行、创新慢了也不行。从科技发展速度来看,面对蓬勃发展的科技浪潮,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,抱残守缺没有出路,固步自封必然落后,坐等观望必失良机,长期墨守成规必将被科技发展创新的浪潮所淘汰。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看,从区域竞争态势看,像过去那种拼资源、拼消耗、拼环境、拼生态、拼人力的传统、粗放的发展方式,已经行不通。特别是现阶段,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要脱颖而出,主要靠创新和人才的竞争。
  孙爱华强调,县域经济离科技创新并不遥远,完全可以大有作为。在科技创新领域,县域同样大有作为,完全可以与发达地区实现同台竞争、后发先至,这是由科技创新的特点决定的。开展科技创新,需要人才、资金、文化等多种要素,地域不是决定性因素,处于偏僻的位置,同样可以创新,这是被实践所证明的。这几年,赣榆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,先后与南大、南理工、南工大等大院大所合作建设的技术服务中心,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,现已与19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,帮助企业解决了30多个难题。
  孙爱华强调,现阶段抓科技人才,一靠现有企业,二靠招商引智。企业是创新的主体,是最活跃的创新载体,也是创新最直接的受益者。推进科技创新、吸纳高层次人才,首先要靠企业,所有的企业都要增强创新意识,要有自己的研发中心、人才团队,能够凭借良好的平台吸纳优秀人才,通过不断的创新获得发展的边际效应。政府要为企业创新服务,为企业引进创新人才搭建平台、穿针引线、牵线搭桥、提供环境。其次要靠招商,在本地创新资源、高端人才不足的条件下,必须通过招商引资集聚科技资源,集聚创新人才。
  孙爱华要求,党委政府要在科技人才工作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。科技创新,既是市场行为,更需政府推动。政府要当好推动者和服务员,打好正向激励、反向倒逼、典型示范“组合拳”。要有长远眼光,加大对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招引。要舍得花钱。政府和企业要舍得投入,政府要拿出资金奖补政策,建立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的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,使政府的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。要搭建平台。要把创新平台建设摆在突出位置,用一大批创新平台来吸引高端人才、集聚创新要素。
  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,唐光普强调,各镇(园区)、各相关部门要迅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,提高站位,进一步深化对“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”的认识,全面深化改革,优化环境,强化基础,细化政策,广纳人才,全面创新,为实现“高质发展、后发先至”目标提供更强动能。
  会上,区委常委、组织部长朱晓云总结全区2017年科技人才工作,并对2018年科技人才工作进行部署;副区长李儒斌宣读《区政府关于表彰奖励2017年度全区科技人才若干奖项的决定》;赣榆经济开发区、墩尚镇、南京理工大学赣榆科技服务中心、江苏镔鑫钢铁集团、连云港泰卓新材料有限公司五家单位作交流发言。(姚绍庄 卢磊)